党建专栏

校庆征文(二)——成长的源泉 奋斗的支点

时间:2020-07-27浏览:165设置

撰稿人:曹凤云

朋友,你是否问过自己,你成长的源泉在哪里?你奋斗的支点又在何处?如果你还在犹豫,不妨先听听我的故事,看看我的答案,或许会对你有所启迪。

一、止而后定

《大学》开篇开宗明义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……怀揣着对高等教育的各种憧憬,1989年我如愿进入大学从教,一教就是三十年。回想当初,自己恰似出笼的小鸟,快乐地这里看看,那里瞧瞧。飞过燕山大学,路过复旦大学,忐忑中张望,彷徨中寻找,辗转奔波,最终永久栖息于上海电视大学(今上海开放大学)。

也许是机缘巧合,2000年上海电视大学在上海首创社区管理专业,栖息地富饶的资源赋予了定力。我和我的同事们一道,来往穿梭于一个又一个社区调研,建设一门又一门的优质课程,完成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,发表一篇又一篇学术论文。这些积淀源源不断地进入教学计划、培养方案,迎送一届又一届学生。多少个寒来暑往,花开花落,无以数计的不眠之夜,难以估量的汗水与泪水,直到两鬓染霜,终于收获了累累果实:我们培养的一万余名毕业生,大多活跃在上海的各个基层社区,其中的佼佼者已经成为握有绣花针功夫的精细管理者;社区管理专业已被打造成上海开放大学乃至上海的名牌专业。

二、政协助力

进入21世纪,上海的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如火如荼,各项工作全面铺开,需要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。2002年,学校推荐我做杨浦区政协委员,这一做就是四届。政协这个平台,架起了大学—社区—政府之间的桥梁,也拓展了我成长的空间。通过参加区政协组织的一系列调研活动,我不再是单纯坐在书斋里的大学教师,深入社区,广泛接触鲜活的社区管理实际,更能体会社区管理工作的琐碎,懂得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和心酸,也让我的专业知识植入社区这片土壤。政协委员履职的主要抓手就是提案,十几年里仅就社区管理工作的提案我就提交了十份,涉及的领域包括社区自治、社区文化建设、社区安全、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、社区教育等方面,都被主管部门采纳。这样环境下产生的两份提案,分别被第十三届、第十四届杨浦区政协评选为优秀提案。此外还有四份提案被上海市政协《联合时报》报道。

 

担任政协委员挤占不少时间,并且没有报酬。不少朋友私下问我,你图什么?我也一再自问。仔细想想,我还真有所图,图这个平台可以结识各界精英,了解更多领域的人和事;更图这个平台能助力成长。比如文字表达,大学考核教师业绩的一个主要指标是发表论文,高水平的论文需要抽象的理论。而提案需要的是简洁明了的语言,清楚明确的工作流程。再比如语言表达,大学里上课,把书本加厚是基本功,备课过程就是重新加工学科内容,掰开揉碎再整合,而政协的发言则要求,尽可能在三五分钟内把一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讲清楚,语言表达必须精简再精简。政协工作教会我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,专注务实的工作作风。书本上的理论加上实践滋润,再通过精炼的语言,转化为全新的教学资源回到课堂,重构了话语体系,回馈给大学讲堂的是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授课风格。

三、回馈社区

成长的沃土在社区,服务社区回报社区是做人的根本。除了始终如一地在大学里耕耘,进入社区传授知识、传播正能量亦是所爱。进入2019年,为落实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垃圾分类工作成为上海社区工作的重点难点,在上海开放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带领下,知友们从年初就开始调研讨论,预测这项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,探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。经过策划,结合第48个“世界环境日”主题,我们进入社区开展“减少污染,行动起来”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,为殷行街道市光一村居民传递垃圾分类知识,从源头上助力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工作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。

们培养的学生大多奋战在社区一线,遇到问题时找老师是第一反应,师生关系并没有因为学生毕业就结束。不厌其烦地切磋研判他们岗位上的问题,策划项目、评估工作、撰写文案已成常态,开设讲座更是必不可少。杨浦区、青浦区先后留下我的身影,开设过的讲座有《大学》品读、共话中国梦、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工作、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民族工作等。能为身边居民做点事情感到万分荣耀。

  

讲到这里,聪明的您想必已经猜到,我的答案只有一个,那就是学校+社区。成长的源泉在于此,奋斗的支点亦在于此。学校+社区慷慨赠与我生存的土壤,成长的空间,助我实现人生价值。在此我怀着一颗虔敬的感恩之心,对深深挚爱的社区、促我成长的杨浦区政协、培养我的上海开放大学鞠躬致谢!

 

返回原图
/